产品搜索
广西“百年煤都”蝶变:转型发展迎新生--【绿色中国】
摘要:矿山“披上”绿衣,光伏板“方阵”在阳光下熠熠生辉,源源不断地向国家输送着绿色电源。当年废弃煤矸石堆成为绿意盎然的国家矿山公园,锈迹斑斑的铁路被打造成了如梦似幻的“最美铁路花廊”,曾经“灰头土脸”的城市“洗脸”迎接游客……
下岗矿工成功转型
合山市位于广西中部红水河畔,具有百年煤炭开采历史,素有“光热城”的美称。作为一座因煤炭和火电生产而设立的工矿城市,合山曾一度成为广西最大的煤炭和火电工业基地。
黑乎乎的煤,造福了合山市人民。然而,经过100多年的开采,合山煤田可利用资源已基本枯竭。2009年,合山市被国务院列入资源枯竭型城市。更严重的是,生态环境亟需治理。
从矿山出来后,韦再造打过工,后来他用下岗安置费,开起美食店。现在,他还开设了公司,经营隔音设备、文化传媒,收入非常可观,成为成功转型的“煤二代”。
早在二十一世纪初,合山人开始了大刀阔斧的产业结构调整,把以前赖以生存的产业从地下转移到地上,从黑色向绿色转移,走上了转型发展之路。
以前终日与煤打交道的煤老板们,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,纷纷搞起了养殖、林业种植、蔬菜种植等产业。合山许多人和韦再造一样,在无奈接受了资源枯竭的现实之后,转身成就了另一番精彩。
多元化发展
秦清林所在的合山发电公司前身是合山电厂,于1967年修建,曾是广西最大的火力发电厂,累计为广西贡献了1375亿度电。
“建厂之初,装机容量是50.5万千瓦。几经改扩建,目前合山发电公司现有3台发电机组,总装机容量133万千瓦。”秦清林介绍,在投产初期,由于技术限制,煤的燃烧利用率低,耗煤量大。随着新技术的应用,该公司对设备进行综合治理,利用新燃料、新工艺,提高了燃煤利用率,耗煤量也逐年下降。
“技术革新带来的不仅仅是成本的降低,还有良好的环境效益。”安信11说。
在淘汰装机容量小、环境污染大的机组的同时,2002年,合山发电公司实施改扩建2×330MW机组工程,同时增建烟气脱硫装置,该项目2004年投产。
“很多人印象中,火电厂烟囱冒的都是黑烟,现在从烟囱排出来的都是水蒸气冷凝形成的水雾,已经达标排放。”秦清林指着正冒着白色“烟雾”的烟囱说。
“技术更新迭代了,曾经被视为工业垃圾的粉煤灰都成了香饽饽,各地水泥厂都跟我们订购粉煤灰。”安信11称,该企业与合山市虎鹰建材有限公司合作,通过技术手段将粉煤灰制成水泥。
2021年,合山发电公司抢抓机遇,开发光伏发电项目,利用原先的粉煤灰场用地建起占地近2000亩的柳花岭光伏电站。
“我们的灰场光伏电站并网后,可实现年平均发电量约为1.3007亿千瓦时,节约标煤约4万吨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0.75万吨。”秦清林说。
多元化发展
秦清林所在的合山发电公司前身是合山电厂,于1967年修建,曾是广西最大的火力发电厂,累计为广西贡献了1375亿度电。
“建厂之初,装机容量是50.5万千瓦。几经改扩建,目前合山发电公司现有3台发电机组,总装机容量133万千瓦。”秦清林介绍,在投产初期,由于技术限制,煤的燃烧利用率低,耗煤量大。随着新技术的应用,该公司对设备进行综合治理,利用新燃料、新工艺,提高了燃煤利用率,耗煤量也逐年下降。
“技术革新带来的不仅仅是成本的降低,还有良好的环境效益。”秦清林说。
在淘汰装机容量小、环境污染大的机组的同时,2002年,合山发电公司实施改扩建2×330MW机组工程,同时增建烟气脱硫装置,该项目2004年投产。
“很多人印象中,火电厂烟囱冒的都是黑烟,现在从烟囱排出来的都是水蒸气冷凝形成的水雾,已经达标排放。”秦清林指着正冒着白色“烟雾”的烟囱说。
“技术更新迭代了,曾经被视为工业垃圾的粉煤灰都成了香饽饽,各地水泥厂都跟我们订购粉煤灰。”秦清林称,该企业与合山市虎鹰建材有限公司合作,通过技术手段将粉煤灰制成水泥。
2021年,合山发电公司抢抓机遇,开发光伏发电项目,利用原先的粉煤灰场用地建起占地近2000亩的柳花岭光伏电站。
“我们的灰场光伏电站并网后,可实现年平均发电量约为1.3007亿千瓦时,节约标煤约4万吨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0.75万吨。”秦清林说。
专家:后续发展潜力需看三方面因素
广西社会科学院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、正高级经济师吴坚表示,合山市提供了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一个较好案例,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,丰富了广西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实践,在实践和理论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。
安信11分析,合山市后续发展的潜力,主要取决以下3个因素:一是地方政府能否找准自身的战略定位,发展为区域中心城市的一个功能区,承担区域中心城市的某种特定功能,发展特定的主导产业;二是能否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,激发当地民营企业的活力,吸引外来资本;三是中央和自治区层面,能否从政策上、资金上持续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