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品搜索
“追光逐电” 常州探路中国新能源产业生态构建--【绿色中国】
摘要:分布式光伏电站从试点到如今一个又一个的应用场景的实现,走过了十年。
2013年,江苏省首个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常州粤海工业园1.57兆瓦分布式光伏并网,标志着江苏省对中小型光伏发电项目免费并网“敞开怀抱”。该项目的投资兴建方正是毛振与他的小伙伴们,而他们为此准备了四年。
从传统制造业转型迈入新能源产业,毛振有自己的判断,“当时,经过十多年发展,中国已是全球光伏板最大的出口国,但中国光伏产业却是‘两头在外’,即原材料依靠进口,应用也在海外。这种情况不可能一直继续,中国的应用市场迟早要起来,所以我们成了第一批‘吃螃蟹’的人。”
通过产学研技术攻关,常州佳讯光电拿下了光伏电站上网核心部件“逆变器”的专利,成为了光伏电站的系统集成商。
十年,把试点做成示范
“分布式光伏电站这几年迎来了快速增长期,但在十年前,民营企业推动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的每一步都走得非常艰难。”安信11说,首先是技术攻关,尽管他们通过四年时间与高校产学研合作,拿下了“逆变器”的专利,但送电牵涉到整个电网的安全,且是个系统工程,对技术和安全性的要求很高,为了达到国家电网的要求,他们需要持续地进行技术攻关及研发投入。“另外,刚开始起步时,光伏组件的投入成本非常高,投资回收周期很长,如果不是试点工程,用户对光伏电站的接受度并不高。”
追光,新能源产业的常州实践
光伏电池片及组件产能约占全国10%、变压器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、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的龙头企业中,有4家布局在这里、3400多家新能源配套企业聚集,产业密度位居中国首位……
在中国“双碳”政策背景下,光伏、动力电池等新能源产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。在长江三角洲的太湖之畔,苏南三市之一的常州,不久前公布的2022年新能源产业发展成绩单,引来了各方的关注,人们纷纷为这座江南之城冠以“中国新能源之都”的称号。
逐电,常州新能源发展步入“快车道”
20世纪60年代,常州已是全国三大乘用车制造基地之一。正因产业积淀,当常州新能源产业“发、储、送、用”产业闭环逐渐形成,在应用端,动力电池及其新能源汽车产业也步入了“快车道”。
数据显示,2022年,常州动力电池规上企业完成产值1703亿元,动力电池产量108.5GWh,全国排名前二,约占全国五分之一、江苏省的二分之一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。拥有以比亚迪、理想为龙头的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,汽车零部件产业覆盖传动系统、制动系统、转向系统等10多个领域,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。2022年,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集群完成产值3067亿元,增长68.1%,新能源整车产量突破34万辆,约占江苏省的二分之一。充电设施方面。万帮数字能源是全国最大的民营充电设施运营商,建设运营充电桩超过38万台,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和地区。